編者按: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本周六(10日)將率領商貿代表團前往中東訪問,並將首次踏足卡塔爾及科威特。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橫蠻揮動關稅棒的大背景下,「做大個餅」成為香港乃至內地商界最有力的還擊。香港文匯報將推出系列專題,透過專訪多名已在中東打拚的港商,以真實的營商故事為中東解碼──迸發出香港人獨特的務實基因,如何與沙漠智慧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當代絲路新故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繼2023年初出訪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後,本周將率團出訪卡塔爾和科威特,加強香港與該兩國在貿易、投資和文化等領域上的聯繫,訪問團更會首次納入內地企業代表。訪問團成員之一、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盧金榮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中東海灣地區近年因經濟轉型和開放政策備受全球矚目,不少港商已在當地蓬勃發展。希望此行可借助卡塔爾的樞紐優勢與科威特的後發潛力,結合香港在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的優勢,發掘多邊合作、深度合作的機遇。
作為全球能源供應核心區,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與巴林組成的海灣六國,2023年本地生產總值總量突破兩萬億美元,儘管現階段仍以石油產業為經濟支柱,其產業多元化戰略已初見成效,同時開闢海外投資市場,布局AI(人工智能)、電動車等前沿產業。
盧金榮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中東海灣地區近年因經濟轉型和開放政策備受全球矚目,不少港商已在當地蓬勃發展,「部分廠商會成員在中東深耕多年,有做珠寶首飾的,也有女性、長者、嬰兒的衞生用品等貿易。」他曾多次前往阿聯酋迪拜,看到外國旅客大多直接使用美元現金,信用卡支付亦相對方便,短期商旅活動體驗順暢。
卡塔爾對外國投資開放和保障程度較高
綜合而言,盧金榮指,卡塔爾對外國投資的開放和保障程度較高,例如當地的卡塔爾金融中心是環球商業兼金融免稅區,區內實施普通法,亦設獨立法院、監管法庭和糾紛調解中心。
至於科威特,盧金榮以「後發優勢」來形容該國的發展潛力。廠商會計劃在行程中與科威特商會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在招商引資、商務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
他指科威特政治偏向保守,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其他海灣國家滯後。由於該國早前有較多外國直接投資和法律等限制,以致未能像巴林和阿聯酋迪拜一樣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惟該國政府近年急起直追,立法擴闊外國投資的經營範疇,允許外國公司可在沒有當地代理人的情況下開設分支機構,「這意味着外國公司可直接參與政府招標,給香港企業提供了更多進入科威特市場的機會,尤其是在物流、醫療與住房領域上。」
盧金榮續說,科威特的「2035新科威特」計劃聚焦物流、醫療和住房項目,與香港在高密度城市建設、港口管理和醫療管理方面的經驗高度契合。
提醒港商留意中東商業文化與港不同
儘管機遇眾多,盧金榮提醒港商留意中東的商業文化與香港的快節奏、契約導向模式截然不同,「中東注重人際關係與長期信任,當地人對外資企業建立信任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曾有廠商會成員花3年時間才贏得中東客戶的第一張訂單。」此外,中東各國法律體系不同,例如科威特的法律基於伊斯蘭法和民法,與香港的普通法不同。
他亦提到,科威特勞動法較嚴格,要求外企須僱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員工,而本地人工資水平較高,工作效率卻未必匹配。同時,科威特仍實行「保人制度」,外企需依賴當地公民或公司作為擔保人(Kafeel),企業設立公司、申請簽證和日常運營均需仰賴保人,權力不對等可能使保人對業務施加影響,甚至索取額外費用,增加運營成本。
部署多元市場 可減貿易戰對港衝擊
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認為,在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下,由行政長官親自率團考察中東別具戰略意義,反映特區政府與工商界對中東市場的重視,並透過部署多元市場,減低貿易戰對香港經濟的衝擊。
卡塔爾獨特之處在於聯通能力
盧金榮介紹其中一個目的地卡塔爾,獨特之處在於聯通能力,因該國地理位置卓越,是連接亞、歐、非三塊大陸的樞紐,且擁有全球頂尖的航空設施,包括去年被評為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卡塔爾航空及哈馬德國際機場等,「卡塔爾位處中東中心,80%世界人口可於6小時內飛抵當地,這項優勢使其在物流和貿易領域有巨大潛力,相信Connectivity(聯通能力)是卡塔爾未來值得關注的領域,也是可與香港展開合作的方向。」
製造業方面,盧金榮指卡塔爾政府態度進取,近年出台一系列激勵措施吸引外資前來發展工業,包括允許100%外資所有權、20年免徵公司稅、零所得稅、零進口關稅,同時給予外資廠商自由選址機會,有利於重工業、輕工業、航空、物流及海運等在當地發展。
同時,當地政府亦放寬外資在多個行業設立獨資企業及投資房地產的限制,惟100%外資所有權尚不適用於銀行和保險業;外資從事原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開採亦有限制。
容海恩倡港打造清真產品認證中心
香港文匯報專訪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分享她過去半年多次訪問科威特的經驗心得。本身是上海市政協委員的她,曾帶領上海企業與科威特對接,推介填海工程中的新型環保方案及薄膜太陽能技術等。她說:「傳統太陽能板很厚重,難以靈活應用,內地研發的薄膜太陽能可做到半透明,十分輕薄,安裝於建築物表面,尤其適合中東高日照強度的環境。」她指出,科威特正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對新能源技術需求迫切,薄膜發電技術可應用於偏遠地區,還可用於衛星發電,發展潛力巨大。
容海恩認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不僅可攜帶自身技術「走出去」,亦可推動內地企業與中東市場合作,同時開拓清真認證產業,協助更多清真產品走向中東、邁向國際。
吸引內地產品經港獲國際認證後出口
另一次出訪中,容海恩與香港漁農業者共赴科威特,針對當地水資源短缺及糧食安全問題,引進香港的養殖技術。除推動具體合作外,科威特之行還讓容海恩關注到清真產業的龐大商機。「全球穆斯林人口多達20億,清真認證不僅限於食品,還涵蓋化妝品與服飾等領域,市場規模逾2,000億美元。」
她希望香港可發展成為清真產品認證中心,吸引內地產品經香港取得國際認證後出口,「例如內地預製食品,若通過香港清真認證,可更順利進入中東及東南亞市場,香港也能因此提升自身在全球清真產業的地位。」
作為華人女性,容海恩指身處科威特時未曾感受到歧視,當地對中國人友好且重視合作,惟建議女性訪客避免穿着暴露衣物,同時尊重當地傳統婚姻及社交習俗,「當地男女社交界限分明,公共場合極少親密舉動,但對華人非常尊重。」她特別提到科威特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似性,「當地重視家庭倫理,婚姻由父母主導,長幼有序的觀念與中國傳統價值有一定契合。」她相信這種文化共通性,可成為雙方長期建立信任的基礎。
容海恩總結科威特為充滿機遇的國家,特別在智慧城市及基建領域上與內地和香港合作前景廣闊。她期望,行政長官是次出訪能吸引科威特主權基金及投資局(KIA)投資香港北部都會區等項目,或在港設立辦事處,促進雙向合作。